来源及性状
天麻又名赤箭、定风草根等,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.的干燥块茎,主产于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省,东北及华北各地亦产。药材饮片呈椭圆形或长条形,扁缩而稍弯曲,长3-15cm,宽1.5-6cm。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的干枯芽胞,习称“鹦哥嘴”或“红小辫”;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,有点状突起的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环纹及纵皱纹;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。质坚硬,饮片半透明,角质样。气微,味甘。天麻一年采收两次,春季采集者,习称“春麻”,冬至左右采集者,习称“冬麻”。无论冬麻、春麻均以体实泽亮,半透明者为佳。冬麻和春麻外观上差别较大,冬麻皱细而少,外观饱满,色黄白,半透明体厚而坚实。不易折断,断面平坦,角质样无空心;春麻皱纹粗大,色灰褐,体轻,质松泡,易折断,断面常中空。一般认为冬麻质量较春麻优。
传说及文书记载
天麻作为中药运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相传在远古时代,神农氏到深山老林采药,由于山高路陡,一不小心跌倒在地。他用尽气力刚要爬起,忽然看见在草丛中有一棵长得很奇特的植物,圆圆的赤褐色茎杆上,连一片绿叶也没有,好像箭杆直接插在地上。他伸手拔起,带出不少黄褐色的茎,回家后分给邻居乡亲们,煮吃了几个,竟然治好了好几种病。神农氏认为这是上天神仙留下来的箭,因茎杆赤色,故命名为“赤箭”。天麻之名,是宋代《开宝本草》才有的。宋代科学家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指出:“赤箭,即今之天麻也。”在天麻众多神话、历史故事中均表示,天麻在治疗头晕目眩、半身麻痹瘫痪方面有奇效。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:“补益上药,天麻第一,世人止用之治风,良可惜也。”古代医籍《日华子本草》载:天麻能“助阳益气补五劳七伤,通血脉开窍。”
但中医辨证论治,对于天麻的副作用或使用禁忌,古人也早有认识。如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久服天麻,遍身发出红丹。”清代名医吴仪洛直言:“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风者忌用”(注:此处的“中风”,与现代医学的“中风”有所不同,不是指“中风”偏瘫这一病情,而是指风症。),由此可见在古代文献中便表明,天麻并不是一味谁都可以吃的“补药。”
生长环境及分布地区
天麻十分奇特,虽然被称为“定风草根”,但是它的地上部分却一根绿色的草都没有,不是没有叶,而是其叶片完成退化成了鳞片状的膜质叶鞘,聚集在植物地上茎杆的下端,不进行光合作用,其地下部分为一根直直的茎,没有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的根须,那么这样的天麻又是怎么样生长的呢?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,天麻喜凉爽、湿润环境,怕冻、怕旱、怕高温,并怕积水,多生于腐殖质较多、环境湿润的森林,它是靠同化侵入体内的真菌——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(Vahk ex Fr.)Karst.获得营养,将蜜环菌的菌丝及分泌物消化吸收作为自己需要的养分,而其种子萌芽主要靠紫萁小菇Myeena osmundieola Lange提供营养,因此在干燥的天麻饮片上,经常能看到菌索残留。
天麻分布于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及寒温带的山地。主要包括中国、印度、泰国、不丹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地。在中国境内,野生天麻广泛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等,当中贵州西部、四川南部及云南东北部所产为著名的道地药材,质量尤佳;20世纪70年代以来,天麻成功人工栽培,现已成为大量的商品来源,其主产于陕西、安徽、四川、湖北等地,其中陕西略阳天麻被认证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理标志,同时略阳也是全国最大的天麻生产基地。
功效主治及现代研究
天麻性平,归肝经。功在息风止痉,平抑肝阳,祛风通络。主治小儿惊风,癫痫抽搐,破伤风,头痛眩晕,手足不遂,肢体麻木,风湿痹痛。主要的有效成分为香荚兰醇、香荚兰醛、天麻苷、多糖、维生素A类物质、粘液质等,其中含量最高的主要成分为天麻苷,也称天麻素。临床实验表明,天麻水、醇提取物及制剂可降低外周血管、脑血管和冠状血管阻力,并有降压、减慢心率及镇痛抗炎作用,天麻多糖还有免疫活性。
现在有些地区,天麻大量运用于饮食中,一见眩晕,不分体质虚实就滥用天麻,其结果可能出现不良反应,如头晕、恶心、皮肤丘疹、浮肿等现象,即使针对肝阳上亢等实证,使用天麻也要根据病情,随证加减。因此,当身体出现不适,或者亚健康人群想要调理体质,还需至我院请专业的医生根据病情、体质进行诊断,从而给出合理的健康的用药方法。